在新冠疫情不斷反復、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浪潮等因素影響下,2021年世界煉油行業(yè)發(fā)生了一系列新變化:石油消費回暖,消費量接近疫情前水平,國際油價上漲,原油加工量增加,部分延期的煉油石化項目陸續(xù)恢復,國際石油公司投資復蘇,綠色低碳加快,科技創(chuàng)新繼續(xù)支撐和引領煉油工業(yè)轉型發(fā)展。
石油消費回暖,預計2022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全球石油市場經歷兩年震蕩后,雖然2021年新冠疫情仍然繼續(xù)階段性蔓延,日感染人數再次突破記錄,但隨著疫苗推廣,各國采取的封閉政策更加靈活,疫情對石油消費的影響力度有所減弱,石油消費回暖。據IEA(國際能源署)統(tǒng)計,2021年全年石油消費量為9660萬桶/日,較上年增加550萬桶/日,增幅近6%,高于預期。全球大部分國家石油需求基本恢復,其中美國2021年石油需求為2100萬桶/日,相較于2019年增長5%;歐洲需求恢復至疫情前94%。
具體到各類石油產品,汽油是2021年三大油種中需求最為強勁的品種。人們短途出行需求逐漸恢復,對汽油需求構成強有力支撐。IEA統(tǒng)計,2021年底,美國、中國、印度等國汽油需求已恢復甚至高于疫情前水平。受各國經濟刺激政策驅動,多地區(qū)柴油供應甚至出現緊張局面,全球柴油庫存的大幅下降,從美國和新加坡公布的數據來看,柴油庫存當前處于多年來的季節(jié)性低點。航煤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產品,持續(xù)性受居家辦公和航空旅行減少等影響,2021年全球航班數僅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3%,航班座位預訂數僅為正常水平的60%。隨著全球疫情好轉和疫苗接種進程的推進,國際旅行限制措施有可能進一步放寬,預計2022年航煤需求大幅復蘇,有望占到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30%~40%。
從全球范圍來看,IEA、歐佩克等均認為2022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將基本恢復甚至高于至疫情前水平,其中IEA預計全年消費量將增加330萬桶/天,達到9990萬桶/日;歐佩克則更為樂觀,預計全球石油需求將超過疫情前的高點,達到每天1.01億桶/日。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全球煉廠原油加工量普遍提升
縱觀2021全年,產油國在限產問題上的齊心協(xié)力助推油價;美國實施經濟刺激方案,疫苗接種率大幅提高,國際油價從低點一路大漲,一度突破80美元/桶大關,布倫特期貨均價70.95美元/桶,比上年增漲27.74美元/桶,漲幅64%。具體來看,3 次較大的波動仍然主要與疫情發(fā)展情況存在關聯:3月,受歐洲第三波疫情影響,國際油價從接近每桶70 美元/桶高位降至60美元/桶左右;8 月,受德爾塔變異毒株影響,布侖特原油和WTI價格在 8 月 20 日分別降至每桶 65.18 美元和62.14美元;11月,奧密克戎變異株影響,布侖特原油和WTI價格分別降至每桶 71.59 美元和 68.15 美元。2022年油價還會繼續(xù)上漲,大概率呈前高后低走勢,波動幅度和頻率加大。高盛預測2022年布倫特原油均價將保持在70美元/桶,最高有望達到96美元/桶。
2021年全球煉油廠都在增加原油加工量,以滿足亞洲、歐洲和美國需求的同步增長。全年煉廠原油加工量達到38.67億噸,比上年增長4.8%,其中以歐美為首的OECD國家原油加工量達到1.72億噸,增長了4%。我國原油加工量突破7億噸,比上年增長4.3%,比2019年增長7.4%,兩年平均增長3.6%。
煉油石化項目相繼恢復建設,亞太地區(qū)仍然是新項目建設主要地區(qū)
受益于高油價,國際石油公司利潤和現金流普遍大幅增長,加上對經濟和能源市場持續(xù)復蘇的預期,各大公司紛紛計劃增加短中期投資。雪佛龍2021年12月宣布2022年投資150億美元用于有機資本和勘探支出,比預期水平高出20%以上;埃克森美孚計劃2022—2027年間將資本投資保持在每年200億—250億美元的范圍內,高于預期25%以上。
伴隨石油市場回暖,2021年新建煉化和天然氣處理項目計劃和重啟項目增多,其中亞太地區(qū)仍然是新項目建設主要地區(qū),約占全球新項目建設的46%,其次是美國約占12%,東歐、俄羅斯和獨聯體(CIS)約占12%。新增項目各有偏重,中國、印度、文萊等亞洲國家新建項目主要集中于煉化一體化項目,側重于提高石化產品產量,俄羅斯新建項目集中在擴大LNG生產和出口,中東新建項目集中于擴大清潔燃料和石化產品價值鏈產能,美國新建項目則側重于天然氣出口基礎建設和提高可再生燃料產能。2021年美國《烴加工》雜志年度評出的最佳煉油和石化項目分別是巴林的BAPCO SITRA 擴能改造項目(煉油能力從1335萬噸/年擴展到 1900萬噸/年)以及美國海灣增長企業(yè)公司的180萬噸乙烷裂解制乙烯項目,共計11個項目獲得年度最佳項目提名,共計投資約760 億美元,將增加超過1.05億噸的煉油能力和超過 500 萬噸/年乙烯、 950 萬噸/年乙烯下游產品和近 800 萬噸/年的芳烴產能。其中我國的浙江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和中國石油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進入提名。浙江石化4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二期)是目前世界上投資最大單體產業(yè)項目,2022年1月其二期煉油、芳烴、乙烯及下游化工品裝置等全面投料試車。全面投產后,浙江石化新增 2000 萬噸/年煉油能力、660 萬噸/年芳烴和 14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相較于一期,二期成品油占比更少(一期成品油總收率35%,預計二期成品油收率將降低至29%)。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包括2000萬噸/年煉油、120萬噸/年乙烯和260萬噸/年芳烴,計劃 2022年年中投產。
技術創(chuàng)新持續(xù)推進,支撐和引領煉油工業(yè)轉型發(fā)展
煉油工業(yè)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在支撐和引領煉油工業(yè)轉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在煉油催化劑、煉油向化工轉型等技術開發(fā)均取得顯著進展。ART公司的ICR450催化劑被美國《烴加工》雜志評為2021年度最佳煉油催化劑。該催化劑通過開發(fā)新型擇形分子篩,可在更低溫度下異構化更復雜原料,具有高選擇性、高活性和副產物少的特點,能有效提高基礎油產量和質量。隨著煉油向化工轉型的深入,各公司越發(fā)注重利用現有傳統(tǒng)煉廠裝置進行改造的相關技術研發(fā),Lummus公司的SRDC技術(Single Regenerator Dual Catalyst)被美國《烴加工》雜志評為2021年度最佳煉油技術。該技術是一個二級反應器裝置,可將催化裂化汽油、焦化石腦油和碳四LPG高收率地轉化為丙烯、乙烯和富含芳烴的石腦油。該技術具有即建即用的特點,主要用于改造現有或新建的催化裂化裝置,高效地、最大限度地增產輕質烯烴和芳烴,同時最大限度地減產汽油,具有極好的經濟效益和應用前景。石化產品需求增加推動石化技術繼續(xù)蓬勃發(fā)展,2021年度美國《烴加工》雜志評選出兩項最佳石化技術,分別是Axens公司的AlphaButol技術和中國石化自主開發(fā)的高收率烯烴催化裂解技術(Olefin Catalytic Cracking process),這也是中國首獲摘得《烴加工》最佳石化技術獎。高收率烯烴催化裂解技術是生產乙烯、丙烯等高價值化學品新工藝,可將石油煉制、煤化工等生產過程中副產的低價值烯烴高效轉化,大幅增加乙烯、丙烯等高價值化學品產量,同時顯著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當前已在4家企業(yè)實現工業(yè)化應用。
國際石油公司加大低碳投資,紛紛尋找轉型新出路
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是當今各國、各企業(yè)面臨的重要課題。2021年,國際石油公司紛紛尋找新的生存出路,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從各大石油公司投資計劃來看,整體呈現從油氣向低碳領域傾斜趨勢,對低碳領域的支出顯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對低碳投資偏少、轉型相對謹慎的美國大型石油公司,在2021年也相繼宣布增加低碳投資。如埃克森美孚宣布計劃在2027年前向低碳領域投資150億美元,擴大低碳解決方案業(yè)務,并在2022年1月承諾,將在2050年前將其全球業(yè)務的凈碳排放量降至零。雪佛龍2022 年支出計劃中包括約 8 億美元的低碳支出。歐洲大石油公司雖暫未公布今年投資預算,但從其中長期計劃中可見低碳投資呈增長態(tài)勢。BP計劃 2025年清潔能源投資增至30億—40億美元,道達爾能源計劃未來10年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 600 億美元,殼牌計劃到2025 年將總投資的 25%用于清潔能源。中國石油2021年在迪拜、深圳和上海三地分別成立研究院,旨在推動能源、新材料以及化工創(chuàng)新科技發(fā)展。此外,相當多的煉廠進行改造和升級,部分煉廠轉型生產生物燃料,例如殼牌計劃 “賦能戰(zhàn)略”中明確提出,到2030年,低碳燃料產量與2020年相比增加8倍,同時低碳燃料銷售量在其交通燃料總銷售量占比將從現在的3%提高到10%以上,同時將現有煉廠整合打造成為6個能源集散中心。道達爾2021年與威立雅集團合作,加速開發(fā)利用二氧化碳培養(yǎng)微藻的技術,探索以生產生物燃料為未來長期發(fā)展方向。
回望2021,石油市場歷經兩年震蕩逐步回暖,汽柴油需求強勁復蘇,國際油價大幅增長,原油加工量普遍增長,煉油化工項目恢復建設,能源轉型加快。展望 2022 年,隨著疫情對全球經濟和石油需求的影響進一步下降,全球經濟仍將維持溫和增長,全球石油需求有望回到甚至超過疫情前水平。世界煉油行業(yè)將繼續(xù)圍繞能源轉型、技術創(chuàng)新、碳中和、低碳發(fā)展等新形勢新變化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進入一個多元化的煉油時代。(作者:鮮楠瑩 李雪靜)
標簽:
相關資訊